3
又到了一年美国名校申请季,又要经历申请难、选校难、择专业难的困扰。
在申请留学之前,我们需要对该专业有一个较为系统性的认知。近些年,随着现代社会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不少人都选择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学专业也成为了非常火爆的学科,美国作为全球教育最领先的国家之一,其心理学专业教育有着一流的教学水准和雄厚的教学资源,同时,开设心理学专业的院校也不在少数。
今天由美世教育优秀学员W学姐进行关于心理学PhD的干货分享,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
明确申请方向
强化科研经历
Networking的重要性
心理学PhD申请highlight
W学姐
u 复旦大学心理学
u GPA: 3.71 TOEFL: 110+
u GRE: 330+
u UCB学期交换
u 东安大略省儿童医院科研实习
u 丰富的海外科研经历
u 录取:
UBC Funded Mphil+ Cognitive Psychology Phd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Phd
普渡大学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Phd
明确申请方向
到了申请季,总是会觉得非常的匆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早定下自己未来的科研方向。
科研其实是PhD 申请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PhD申请主要考察的一个部分。所以定下这个方向对于申请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如何寻找这个方向呢?就是通过科研实践去慢慢的摸索。因为PhD 的申请对于硬指标相对没那么看重。但GPA 和GT 成绩还是重要的。如果学校是committee审核制的话,就会根据GPA 和GT的成绩默默筛掉一批人。除了GPA 和GT成绩硬指标之外,专业技能也很重要,比如有扎实的数据分析基础,并至少熟练掌握一个工具,包括像Python, R, MATAB等之类的。如果有数据处理分析经历是比较好的,在国内外传统的心理学科实验室中使用的比较多。现在使用的比较多的是R,但是可能有一些年纪较大的老师,他还是比较熟悉SPSS甚至是excel。这里要补充一句是,跟不同的老师要去适应他们不同的数据处理方式。数据表达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强化科研经历
因为PhD项目的申请会偏好那些有科研经历的同学,申请的时候,我们在PS中也需要去阐明自己的research interests。并且要非常详细的说自己曾经科研经历,包括你是怎样去设计实验,或者是得到了什么结果,如果有match 的这些内容都需要指明。其实不管是PhD还是master 都一样,因为心理学总体来说属于偏科研导向的项目,所以说科研很重要。如果是申请传统心理学领域,包括神经科学之类的,也是需要有科研作为背景,因此建议大家本科期间多尝试和老师做科研。
如何去找科研
首先校内科研是非常好的一个切入方式,而且学校里面的老师,他们的实验室一般也会缺学生。因为实验有非常多的东西要做,包括写research proposal ,或者是research design、experiment design ,再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最后形成一篇文章,投稿等。这期间有非常非常多的事情是本科生可以参与的。我相信老师也不会吝啬推荐信之类的,所以很多老师还是非常欢迎本科生加入他们课题组的。
国内实验室可能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很多的position 是不公开的。老师可能需要人,但是没有平台去发布这些信息。那么我们就可以主动的去询问或者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去打破这个信息不对等的局面。本科期间学习到的知识只有在真正的实践中才能更好的去了解到比如这个数据处理到底是怎么样的,如何处理缺失值,如何替代一些未完成的选项,实践中才能发现更多问题。
海外科研非常重要,怎么去找到这些项目?
首先就是学校的项目。如果学校有交换项目,在交换的过程中,你也可以去找那边学校的老师做一个学期内的一个RA工作。如果学校有这暑期的科研项目的话,就再好不过了。就像UCLA有一个PhD项目,然后加拿大政府的一个项目也都暑研项目。
其次就是找校内的老师或学长学姐推荐。包括认识的别的海外实验室的老师也可以推荐,这是一个networking的技巧,也可以帮助我们去拓宽一下自己的信息网。
然后就是多方收集信息,包括一些网站:
-Duke University Psychology & Neuroscience Internship & Job Opportunitieshttps://psychandneuro.duke.edu/undergraduate/research-opportunities-jobs
- CogDevSoc Mailing List Cognitive Development Society listserv
- 海研数据库 http://www.hiresearch.cn/
这些网站是我们可以去收集信息的。杜克大学这个是对他们本校学生开放,但是这些信息是公开的,所以我们其实都可以申请,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室招人信息都可以写E-mail 去表达自己的意愿。Cognitive Development Society listserv,这个mailing list 里边就是每天都会推送一些别的实验室的招人信息。包括PhD招聘,也有summer intern 的招聘。海研数据库就包括了一些国内外的funding ,比较大的项目,这些大的项目一般来说都比较缺人。所以看到感兴趣的项目也可以主动联系看他们有没有position。
Networking的重要性
如果想申请PhD的话,可能都是奔着学术去的。学术科研其实是非常要求合作的。学术研究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过程,是需要大家一起讨论,然后把自己的成果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能在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去创新,去探索,这样也会有更多的创新点出现,从而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所以对于搞学术的人来说,networking 是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对于老师来说是如此,对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为什么要networking?
是因为现在的信息大多数情况都是不对等的。主要体现在有的实验室非常缺人,他们在招人,但是我不知道,那么我就很难去申请到这个PhD。所以networking 就是把自己放在可能性更多的地方去搜集这些信息,以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等。另外,networking 还能表现出一个人的commitment 和motivation,因此有些老师可能会更倾向于去选择那些networking 的人,毕竟这是一个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品质。networking 的表现形式,最多的就是套磁。根据心理学上的这种多看效应,老师肯定会倾向于选择跟他套磁过的人,或者说跟他有接触的人。
如何networking?
networking 最好的开始方式就是找自己的老师求推荐。比如说如果我想申请一个认知发展领域的项目,而我校内导师又恰好认识一些在这个领域的大牛或者是一些我可以申请的项目的导师的话,那就可以邀请我的导师去推荐这些人给我。如果自己的导师没有这样的资源,也可以通过发邮件的方式去套磁,这种套磁一般是带有问题式的。比如说我想要知道某一个领域的相关内容,那么我可以向这个相关领域的教授去请教,一般是问题导向,就是说我们需要带有问题。比如说我在实验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我去向他请教。一般是以这种方式进行套磁。networking 另一种比较多的形式就是参加conference 或者参加教授的Lab meeting, Brown Bag之类的社交活动。还有一个比较好的networking方式是自己成为一个连接者也就是做一个信息的供给方,比如说我的导师想做一个青少年相关的课题,但是他没有这方面的资源,但我知道另一个老师有这方面的资源,那么我就可以把他们连接起来,如果这个连接成功的话,这也是networking非常适合的一个方式。
心理学PhD申请Tips
心理学PhD的项目申请非常讲究学生和导师的match 程度,非常多的项目都是导师审核制,也就是申请的不是这个项目本身,而是申请当某一个老师的PhD学生。所以对于个人的research interests 的打磨就非常的重要,包括科研经历是否和这个导师的研究兴趣match。
第二点就是要展现自己独立研究的能力,以及对科研的了解。包括是否了解proposal,是否了解funding是怎么样去获取的,包括research design 是怎么样的过程,data collection, data analysis这些硬核的东西是否能够过关,这些都需要在自己的ps中提及的。
第三点就是networking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POI。因为做某个领域的professor 非常非常的多。但我们感兴趣的特定的某个方向的professor 可能就那么几个,但是要怎么去了解到呢?除了通过networking ,也可以从paper 中去了解,也可以通过去搜索各个学校的网站去了解到。只有通过这种networking 才能进一步的去了解自己poi。然后包括之后的套磁,都是基于自己和这个poi 的兴趣是match 的。
第四点我觉得非常重要的就是申请的学校一定是自己想去的学校,包括地理位置和生活条件等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包括他能给到多少的funding,跟自己希望的生活水平是否匹配。可能有些同学申请就是直接把排名一拉,然后从上往下开始一个一个申,但这个学校你可能并没有特别多的了解,可能不一定是自己非常想去的地方。录取的并不是自己想去的学校,那么这个PhD读下来可能也会比较的难过。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自己申请的项目导师,他带学生的风格是怎么样的,是hands-on 还是hands-off以及自己适应哪一种风格的老师。hands-on就是说他可能每天会要求跟你们meeting一次。hands-off就可能说是一个月才meeting一次或者两次,就看自己比较适合哪一种。如果申请到的导师的风格和自己不太match 的话,相处起来也会比较困难。
今天的分享大概就是这些,祝福所有的留学er都能圆梦!
可点击一键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