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随着美本RD轮的逐渐深入,南加州大学、范德堡大学等大学纷纷放榜,首先还是要恭喜美世学子在2021年斩获了这两所名校的offer!
拿到offer的同学自然欢天喜地,而进入WaitList甚至直接被拒的则难免心中不平。特别是被心心念念的梦校拒之门外,可能的确会受到不小的打击。
在很多人眼里看来颇为玄学看脸的名校录取标准,实际上也自有一套规则可循。《纽约时报》结合近10年来对数百位美国大学招生官的采访,揭秘了一些留学招生时并不为广大申请者所知的“潜规则”。
对于明明符合要求却没被名校录取,《纽约时报》给出的第一条主要原因就是:并不是你不够优秀,而是学校另有考量,比如招生多样性、维持各种生源比例等等。
举例来说,招生“多样性”指向招收的一届新生涵盖了社会成员所展示出的各类人口学特征和才能特征,比如族裔身份、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文化、地缘、视角、人品、才能等。
换言之,卓越事关选拔学生的质量,公平事关选拔过程和结果的中立性和透明性,多样化则关乎拥有具备期望的人口学和才能特征的混合学生群体。卓越、公平和多样化三者之间的联结很复杂,但是美国名校的招生官往往将三者视为相互加强的关系。
现在美国大学招生时对标化成绩的要求已经降低许多,近两年越来越多大学对于SAT/ACT分数都开始采取Test-Optional的政策。即便如此,标化成绩依然是学校筛选申请者的第一关。
那些托福分数/GPA明显不达标的学生,会被直接淘汰,压根就不会进入后续的审核环节。这种做法虽然看似简单粗暴,但考虑到近年来名校申请人数的暴增,这样一刀切反而能够提升招生官的工作效率,所以被各大院校广泛采用。
对于以标化考试为优势的中国学生来说,如果学生选择不提交标化考试,那在其他方面就需要更加优秀。比如在文书方面狠狠发力,就是一个有效途径。
经过初步筛选后,就轮到学生的文书发挥作用了。多所大学的招生官都有相似的看法,那就是申请者文书中所体现出的差异性很受重视。
特别是其中所展现出的符合学校专业需求的特质,比如领导能力、批判思维、克服障碍的能力、学习主动性能动性等等,都会成为招生官决定是否给出offer的决定性因素。
现在名校招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多元化特质,也会更倾向于招收具备独特价值,拥有与众不同的文化、教育、家庭背景的学生。而如果你本身具有这方面的特殊性,一定要记得在文书和面试中表现出来,也会是你的加分项。
想知道一篇好文书的必要元素是什么吗?
想让顶尖学术老师帮你辅导文书吗?
现在添加美世酱为好友
获取文书成功案例及独家写作技巧
即刻入群
假如你提交申请时还在拘泥于把所有素材都通过纸面形式提供,那么你可能就有点out了。
如今的申请中,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用照片、音频、视频等方式来进行自我介绍。而比起书面材料,招生官也更愿意通过这些方式来了解学生。比如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等顶级院校,都已经主动开放了让申请者提供视频的选项。
所以,假如你想提升自己被录取的几率,不妨尝试一下这些别出心裁的方式。
名校招生经常被吐槽的一点就是所谓的家族传承(family legacy),父辈就读过某名牌院校,二代似乎就稳稳拿到了入场券。然而结合《纽约时报》的调查,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虽然二代身份的确有用,但名校也是有自己脾气的,并不是只要二代就无脑招收跪舔。假如二代本身实力太水,那么学校依然会选择拒收。
此外,参加公益慈善活动可能是很多同学在申请时都会提及到的一点,但实际上这么做并不一定能成为加分项,那些偶尔为之作秀成分太重的所谓慈善经历,反而会让招生官怀疑你的动机。相反,如果你拥有定期参加的比如每周都去的社区类志愿者活动,其实才更有说服力。
申请学校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学校会对学生挑挑拣拣,学生自然也可以当海王广撒网。但想当渣男也是有诀窍的,那就是要让每一所你申请的学校都觉得你对他是真爱,是第一选择。
根据调查显示,有至少五分之一的学校,在招生时会非常看重学生对于学校表现出来的兴趣。而你申请时越是表现出对学校专业的兴趣和肯定,才越有可能获得招生官的共鸣和认可。
名校的申请者90%以上是学霸,仅有高分是不够的。需要通过课外活动向招生官证明自己是一个具有领导能力的人,有真诚、社会责任感和领导才能。招生官会衡量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匹配度。他会分析学生的学术潜力、兴趣爱好、天赋特长、才能技能等,将这些方面和学校的使命、价值观、能提供的资源相匹配,因此找准自己的定位也是申请理想院校的重要基石。
如果你对自己的定位还不清晰又想晋升名校,不妨现在就扫码加入2021美国藤校集训营,实现与梦校牵手的目标。祝同学们都能offer满满,事事顺心!
可点击一键复制微信号